教学动态 | 樊波成副教授《〈老子〉导读》教学观摩课回顾

Body
在浩瀚的哲学星空中,道家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,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,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与人生的道路。
3月26日下午在珠海校区C205,樊波成副教授以一节精彩的观摩课,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点、宇宙观以及道德及相关概念,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。

一、道的本质理解
樊老师首先通过第一章引入了道家哲学中关于“道”的相关内容。他借助“冲气以为和”解释了冲气的功能以及王公自称孤、寡的原因,并以“寓税于价”为例强调了道家之“柔”的特征。
接着,樊老师阐述了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的两种宇宙论解释,即道家哲学中两种的宇宙生成观念。通行解释认为,道驱使万物所以生成的存在是“一”,继而生“二”(阴阳),再生“三”(天地人)。但这种解释并未对“道生一”的“生”字进行合适的分析,也导致黄老道家的《老子》阐释中,往往会回避“道生一”。
二、宇宙观
在此基础上,樊老师以天人合一为例介绍了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之阐释与宇宙观的关系,“宇宙论是讲人类秩序应该如何的故事”,他在课上说到,宇宙论是道家的视角,道家通过宇宙秩序的阐释去说明人类的秩序,呈现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。
在通行解释之外,樊老师讲述了《太上老君开天经》与汉魏经学的另一种解释,在此体系中,宇宙遵循“虚无——洪元——混元——太初(浑沌)——天地”或“太易——太初——太始——太素(浑沌:包含三种元素)——天地万物”的衍生秩序,在这种解释中,浑沌是“三”,也称太和、太素或玄,而非浑沌统一的一。
三、如何理解“三”?
如何理解“三”呢?樊老师从形象与功能两大视角切入展开了详实的阐释。在第二种宇宙论中,“三”(太和、太素或玄)是不可言说的道的外在形象,太和之气清产生天,浊产生地,其中以冲和之气调和万物,使万物产生又消亡。
而“三”(太和、太素或玄)具有雌柔,和弱,恍惚,无形,产生天地,谷育万物等特征,是道的功用,也是道的外在表现。道不可言说,所以不断通过道德形象、功用、运行的太和来认识道,作为开端和路径。
一直以来,中文系(珠海)高度重视教学质量,着力打造“金课”。未来,我系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,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;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、支持和保障力度,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。